
中新網北京6月6日電(記者 宋宇晟)「通過新媒體平台讓裝聾作啞的詩歌發出聲音來,讓沉睡在書房裡的聲音變成立體的、有血有肉的聲音。」在《星星》詩刊副總編李自國看來,新媒體讓詩歌有了新的形式。
6日下午,愛音斯坦FM與《星星》詩刊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項目啟動發佈會。
活動中,愛音斯坦創始人解卿坦言,哪怕關於詩歌所有報導已經寂靜無聲,也不意味著詩歌使命已達。
《星星》詩刊副總編李自國也認為,新詩發展到今天,未來一定需要在形式上、聲音上、意義上一種全新的創新,一定要與時俱進。「詩歌面對時代的挑戰,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回到詩的本原、本質。」
詩歌的本質是什麼?李自國覺得,詩歌包含詩和歌兩種成分。詩的成分更多的是供人閱讀、想像、回望,而歌更多是吟誦、朗誦的功能。「前些年的現代新詩,尤其是那些晦澀難懂的新詩已經把詩歌當中歌的成分消解掉了,而忽略了詩歌口耳相傳的功能。」
「新媒體與詩歌的合作不僅顛覆了原有的詩歌疆域,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詩歌為大眾口耳相傳的功能。這對進一步繁榮詩歌創作,對當下詩壇回暖和復甦的互聯互通,都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」李自國說。

讓詩歌搭上新媒體的列車,是「真正讓詩歌走進民間煙火,走近大眾」。而對於大眾來說,李自國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「能夠讓大家回到詩意的人生當中」。「既要有當下,也要有詩和遠方。」在李自國看來,詩歌其實是「遠方的遠方」。
解卿還介紹,此次合作不單是將《星星》詩刊進行簡單地音頻錄製,還將開發更多聲音內容產品。「比如《星星》頻道設置、《星星》詩人座談、《星星》線下活動和詩歌論壇、愛音AR詩人、現代詩歌大課堂等一系列音頻內容。」(完)